英国作家怀特曾经说过:“针对儿童的写作,要往‘高’写,而不是往‘低’写,不然就是浪费时间。”他所说的“高”倒不是语言上要有多高深,而是要以一种低姿态来呈现我们在目光所及的范围里对于事物最深的理解。
儿童观察世界的方式极其不委婉,总是直接要求明确的答案,因而那种用大量边角料包装一把干货的低廉式成人写作方式,在孩子这边就是浪费时间。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儿童教育中很难回避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许我们自己就没有想清楚,因而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也并不见得比孩子高明。既然是这样,那么无论是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还是把自己包装成生活的权威,都是没有道理的。或许最有效的教育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坦白,从而达到一种自省与共同成长。
《老师也曾是孩子》这本书最吸引人的一点便是这种心甘情愿的低姿态,这一点尤其不易,因为在父子、君臣、师生为纲的文化中,“老师”这个词承载了太多的权威、正确与距离,以至于在传统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都无法将对方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师生关系成了一种片面人格的关系,也就少了很多“人味”。
然而,这本书却补全了老师这个形象中很多缺失的片段,这些片段恰恰最能展现鲜活而真实的特质,提醒小朋友,老师也是人,不但是人,还曾经是和他们一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