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沾图展览】“算盘大观”
今
日
推
荐
俗话说“算盘一响,黄金万两”,
算盘是中国古人发明的计算工具,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虽然如今在日常生活中,
算盘已经很少“露面”,
但这个词仍常被我们挂在嘴上,
用来形容计划、打算,
且往往语带贬义和讽刺。
人民网、光明网文章中“算盘”一词
算盘的实用功能几近消失,
但它仍在语言和民俗工艺中延续着生命。
算盘的前世
算盘的前身是算筹,
起源于史前时代氏族部落的占卜之术。
《汉书·律历志》记载,当时的算筹
“用竹(制成),径一分,长六寸”。
中国古代数学能够取得不凡的成就,
算筹功不可没。
古代的算筹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迫切需要一种更便捷、更高效的运算工具,
算盘便应运而生了。
孩子们在体验算盘和算筹
“珠算”一词,
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徐岳所著的《数术纪遗》:
“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此时的算盘已具雏形。
算盘的结构示意图
一把算盘行天下
隋唐时期,
算盘开始在商业活动中广泛应用。
陕西西安的长安西市遗址
曾经出土一组唐代釉陶算珠。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唐代釉陶算珠
宋元时期,
珠算已经成为一项专门技艺,
《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算盘的“倩影”。
《清明上河图》中的算盘
明中叶,
算盘彻底取代算筹,
成为最主要的计算工具。
这也从侧面表明封建小农经济
渐渐被商品经济瓦解。
今天的算盘,
便延续了明代的形制。
明永乐年间成书的《鲁班木经》
记载的算盘尺寸和规格,
与今天使用的算盘几乎一模一样。
《鲁班木经》中关于算盘的记载
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
算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曾用算盘、计算尺
和手摇计算机计算数据;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在算盘上造出了一艘核潜艇;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也是用算盘算出来的。
我国科学家正在用算盘计算数据
2013年,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算盘一响,黄金万两
虽然失去了实用功能,
但在讲究“寓意”的国人眼中,
算盘是财富的象征,
更是文人雅士怡情养性的陈设、饰品,
算盘成了一种时尚单品,
而且发展出了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工艺算盘。
如意算盘纯银手镯
铜钱算盘银戒指
接下来,和小图一起走近“算盘大观”,
领略独属于算盘的审美趣味。